11月3日的记者会,又把中美经贸的“老议题”拽回公众视野——美国财长贝森特前一天的一番“威胁”,成了外媒追着问的焦点。

法新社记者直截了当地抛问题:“美国财长贝森特昨日表示,如果中国继续阻碍稀土出口,美国可能会对华加征关税,中方对此有何回应?”

发言人毛宁的回答,把“态度”和“逻辑”讲得明明白白:
关于稀土出口管制,“中方主管部门已经多次阐明立场”——这不是临时起意的“反制”,而是基于国家安全、资源保护的合法举措,符合国际法和国际通行做法;
吉隆坡磋商的成果摆着“证据”——上个月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谈出的进展,恰恰说明“对话和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”;
直接点破“威胁没用”——施压换不来共识,当务之急是“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釜山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”,给中美经贸、给世界经济注入稳定的“压舱石”。

其实最近不少人都在聊“稀土”这事儿:有人问“中国管制稀土合不合理?”有人担心“美国会不会真的加关税?”但绕来绕去,核心就一个——经贸问题从不是“谁嗓门大谁赢”。就像吉隆坡磋商能有成果,靠的是“坐下来谈”;要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靠的是“一起扛”而不是“互相推”。

说穿了,中美之间不是“零和游戏”。贝森特的“威胁”,本质上还是“旧思维”在作祟——可现实早证明,用关税大棒“吓唬人”,解决不了美国自己的供应链问题,也捂不住世界经济的“不确定性”。

而中方的回应,其实是给所有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递了一把“钥匙”:要解决问题,先放下“对抗执念”;要寻求稳定,先回到“对话轨道”。这不仅是对美国的提醒,更是对全球经贸秩序的负责——毕竟,合作才是所有国家的“公约数”,对抗从来都是“双输选项”。

说到底,不管是稀土还是其他议题,中美经贸的破局点,从来都在“谈”里,不在“骂”里。这一点,吉隆坡做到了,釜山也指了方向——就看谁愿意把“共识”变成“行动”了。

中方回应美财长再威胁对华加征关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