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成都的街头像被撒了把金粉——银杏叶刚染成蜜色,地上就落了不少圆滚滚的青黄果子。晨练的阿姨攥着塑料袋蹲在树底下捡,放学的小朋友举着果子问妈妈“能不能吃”,连遛狗的大爷都弯腰捏起一个闻了闻:“嘿,这味儿还是那么冲!”
但我得跟你掏句实底:这街头的银杏果,真不是“洗洗就能吃”的事儿。
昨天我联系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绿化处的王哥,他说最近接到不少市民咨询,全是问“路边的银杏果能不能捡”。“不是不让大家尝鲜,是真有风险。”王哥的话直戳戳的,“路边的银杏树是景观树,为了防蚜虫、天牛这些病虫害,上个月刚统一打了农药——你捡的果子,说不定果皮上还沾着农药残留呢!”
更关键的是土壤。“绿化用的土没做过‘可食用标准检测’,”王哥补充,“城市里的土壤多少有点重金属或者污染物,银杏果长在这种土里,吸收的东西你敢往嘴里放?”
真要是嘴馋想吃银杏果,王哥给了个“安全公式”:正规渠道买+不能生吃+去毒处理。“超市卖的那种干白果,是经过筛选的,”他说,“吃之前得剥掉外面的种皮,把中间的胚芽(就是那个小白点)抠掉——那玩意儿有毒!然后用开水煮15分钟,或者蒸半小时,炒的时候也得炒透,不然容易中毒。”
还有个小知识你可能不知道:不是所有银杏树都结果。银杏是“雌雄异株”的树,就跟人分男女一样——雄株只开雄花,不会结果;只有雌株才会挂出满树的果子。所以你看街头的银杏,有的落果子落得满地都是,有的却光长叶子,不是树“偷懒”,是“性别”不一样。
最有意思的是成熟的银杏果——闻起来臭烘烘的,像发酵的丁酸混了点脚臭,路人都捂着鼻子走,但红胸松鼠、果子狸却追着味儿来。“这味儿对动物来说是‘开饭铃’,”王哥笑着说,“银杏果里有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,刚好给准备过冬的小动物补身子——人类嫌臭的东西,却是它们的‘秋补零食’。”
其实秋景里藏着不少这样的“反差感”:我们嫌麻烦的“臭果子”,是大自然给动物的礼物;我们觉得“随手就能捡”的东西,说不定藏着看不见的风险。
下次路过银杏树下,要是看见地上的果子,别忙着弯腰——蹲下来看看就行:看风把果子吹得滚两圈,看松鼠跳下来啃两口,看阳光穿过金黄的叶子,洒在青黄的果子上。
秋意的美好,从来不是靠嘴尝的,是靠眼睛看、用心感受的。
毕竟,有些“小馋嘴”,忍一忍,就成了秋天的小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