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6日,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一条公示,把“卫生巾标准”重新拉回公众视线——计划号为20241954-T-607的《卫生巾(护垫)》国家标准,已经走完审查环节,正等待最终批准。这个动态,刚好接住了去年以来围绕卫生巾的那些“贴身疑问”。
作为女里最“日常”的必需品,卫生巾的标准问题其实藏了很久。直到去年11月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报道新国标正在起草,关于“卫生巾长度够不够用”“pH值为什么比衣服的B类标准还低”的讨论,突然在社交平台炸了锅。有网友翻出纺织标准对比:“直接接触皮肤的衣服要符合B类(pH4.0~8.5),卫生巾贴得更紧,怎么反而用C类(pH4.0~9.0)?”也有妈妈留言担心:“青春期女儿的皮肤更敏感,这个标准会不会太松?”
针对这些疑惑,行业里早有专业解释。《生活用纸杂志》的文章明确说,卫生巾属于“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”,现行GB/T 8939—2018标准里的pH值设定,是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的结果——既要保证产品稳定性,又要适应不同女性的皮肤耐受度。而大家常拿来对比的纺织标准GB 18401-2010,虽然对pH值分了A、B、C类,但它的附录里写得很清楚:一次性卫生用品根本不在适用范围内。“就像不能用喝水的杯子标准去要求碗一样,跨品类比标准,本身就不合理。”一位参与过标准制定的工程师说,“只要是符合现行标准的卫生巾,安全性是有保障的。”
这次过审的新国标,或许能给这些疑问画个更清晰的句号。公示显示,新国标由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,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,起草单位涵盖了恒安、维达等本土品牌,也有宝洁、尤妮佳这样的国际企业——几乎覆盖了行业里的主要玩家。按照计划,新国标发布后12个月正式实施,意味着用不了多久,消费者就能摸到“更合心意”的产品。
其实对女性来说,卫生巾的标准从来不是“冰冷的数字”,而是“贴肤的安全感”。去年的争议,本质上是大家对“更优质卫生用品”的需求;这次新国标的推进,就是对这种需求最实在的回应。就像一位网友说的:“我们关心的不是标准有多严,是‘我的日常’能不能被看见。”而标准的每一次完善,都是对“看见”的最好注解——毕竟,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需求,本就该被认真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