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4日上午,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的码头边,五艘拖船缓缓牵引着076两栖攻击舰首舰“四川舰”驶向大海——这艘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的“巨舰”,要去验证动力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,开启首次航行试验。而这,已经是近十天里解放军传来的第三个“硬核好消息”。

往前数,11月5日,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在三亚入列,中国正式进入“三航母时代”;11月11日,空军发布的《梦远》微电影里,攻击-11隐形无人机首次曝光参与演训的画面,还和歼-20、歼-16D同框编队——这意味着它已经具备实战能力。三天一个“大新闻”,连军事专家都感慨:“解放军的新型装备,正以‘肉眼可见’的速度形成战斗力。”

四川舰的“快”,藏着中国造舰的“底气”
“从2024年12月下水到现在海试,不到一年时间,这速度搁在大型两栖攻击舰领域,绝对是‘中国速度’。”军事专家张军社14日解读时说,四川舰的“快”不是“赶工”,而是“实力使然”:一来,中国没有参考过大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经验,从设计到集成全是“自己摸石头过河”,反而少了“路径依赖”;二来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、航母系统集成经验,全用到了四川舰上——相当于“站在航母的肩膀上造两栖舰”。

作为世界上唯一装备电磁弹射的两栖攻击舰,四川舰的“独特性”肉眼可见:双舰岛上层建筑、全纵通飞行甲板,能弹射起飞固定翼战斗机(比如歼-35、歼-15T),还能搭载攻击-11这样的隐形无人机。张军社说,等它入列,解放军的“立体登陆”要变“超立体”:既能用直升机带陆战队员“机降”到敌方岸滩后方,又能用固定翼机提供“空中火力伞”,还能弹射无人机前出侦察——相当于把登陆作战的“战场维度”从“平面”拉到了“三维”。

不止登陆,它还是“远海多面手”
除了“登陆专家”,四川舰还有个“隐藏技能”:远海作战。张军社说,四川舰能和055万吨大驱、护卫舰组成编队,去远海执行任务——比如在远海进行海域控制、护航,甚至和航母编队协同作战。“以前海军的远海控制是‘短暂性’的,比如去一次西太平洋待几天;以后有了四川舰,能‘持续控制’——因为它能携带更多燃油、弹药,支持长时间远海部署。”

三大利器“组队”,作战体系要“升级”
军事专家宋忠平把福建舰、四川舰、攻击-11比作“作战体系的‘三支柱’”:福建舰是“有人机核心”,负责起降歼-20、歼-16这样的有人战机;四川舰是“无人机平台”,能弹射攻击-11、察打一体无人机;攻击-11则是“隐形先锋”,能前出侦察、敲掉敌方防空系统。三者协同起来,打击范围比以前大得多——比如冲突中,福建舰的歼-20先“撕开”敌方防空网,四川舰的攻击-11跟着“补刀”,最后登陆部队从岸滩和后方同时“破局”,一套组合拳下来,效率比单一装备作战高好几倍。

宋忠平说,这三个“利器”的接连亮相,本质是解放军“体系作战”能力的提升:“以前我们靠单一装备‘拼性能’,现在靠系统协同‘拼效率’——不是某一艘舰厉害,而是整个编队、整个体系厉害。比如四川舰,它不是‘小航母’,而是‘航母的搭档’——航母负责‘制空’,它负责‘制海+登陆’,攻击-11负责‘突防’,三者形成‘闭环’,让解放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从‘区域防御’向‘远海攻防’转型。”

从福建舰入列,到攻击-11亮相,再到四川舰海试——这十天的“喜讯”,其实是解放军“装备迭代”的缩影:不是“造一艘舰”,而是“建一套体系”;不是“追求单一性能”,而是“追求协同效率”。等这些“利器”都形成战斗力,解放军的远海攻防、立体登陆、体系作战能力,都要再上一个台阶——而这,正是“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”的底气所在。

专家解读解放军三大利器传出喜讯